2017年8月3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发布的一则“海外商标抢注预警信息”引得国内卖家惴惴不安,消息声称一名外籍商人将120多个中国玩具企业的厂名及商标以个人名义在智利工业产权局(INAPI)申请注册,一旦该商标注册成功,或将影响我国相关厂商的产品进入智利及南美周边国家市场。
商标注册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谁在先注册,商标权归谁。
另外一种是谁在先使用,商标权归谁。
例如中国商标法是第一种情况,在国内无论一个品牌名称或是标志卖家使用了多久,未成功注册该品牌名称为商标的都不具备商标的相关使用权益,而谁率先注册就可即使以具备该商标的所有权,成功申请商标和递交商标申请时间的先后成为国内判断商标归属的主要依据;
美国商标保护是第二种情况,在美国商标的真正归属取决于使用该商标的最早时间,卖家已经使用该商标一段时间并且在未成功注册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对比使用该商标时间的先后来判断商标的归属权;假设A卖家成功注册了一个B卖家早已使用了2年的商标,那么B在提供相关两年使用证明的材料下,可以通过商标局诉讼将A的商标处以无效处理,而B再去注册该项商标。
海外商标抢注的类型
中国企业的商标在海外频频遭遇抢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对商标进行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国际规则不熟悉。在海外商标抢注的案件中,抢注行为按照其目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批量抢注,牟取暴利。抢注人为职业商标掮客,把恶意抢注他国企业的知名商标作为职业,将商标抢注后并不会将商标投入实际使用,而是等国内企业发现后找到抢注人与其协商,或者抢注人主动联系企业进行出售,再将商标以高价出售给国内企业,这对抢注人来说是低投入高回报的生意。
2.阻止对手,占领市场。国外竞争对手了解到国内企业即将进入当国市场,由于中国企业的商品一向物美价廉,国外竞争对手担心中国企业的商品进入当国市场后会抢占其市场份额,为了阻止国内企业进入当国市场,将国内企业的核心商标抢先注册,将中国企业挡在门外,形成贸易壁垒。
3.代理抢注,独家代理。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当地经销商或代理商将国内企业的商标抢注,并以抢注商标作为筹码威胁国内企业要求获得该产品在当国的独家代理权,以达到垄断当国市场的目的。据媒体报道,重庆鼎工机电公司的商标在巴基斯坦被合作多时的代理商抢注[注释2],并以此要挟重庆鼎工机电公司,要拿回商标在巴基斯坦的商标权,必须同意给予该代理商在巴基斯坦5年的独家代理权。否则,该品牌产品将无法再进入当国市场进行销售。最后,鼎工机电无奈妥协。
4.抢注名牌,坐收渔利。国外同业者将国内知名企业的商标在国外抢注,由于同业者对业内知名品牌更为熟悉,了解其背后的商机,将抢注的商标进行“合法”使用,可坐收渔翁之利。曾经号称“中国知识产权跨国维权第一案”的“王致和”商标德国抢注案便属于此类,抢注人德国欧凯公司是德籍华人在德国开设主营中国商品的超市,销售包括“王致和”在内的多种中国知名企业产品,依托知名企业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取利益。
“后院着火”,这些年来一件件国内企业的知名商标被抢注的例子触目惊心:
“大宝”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被一名荷兰人注册;
“红星”二锅头酒在欧盟、瑞典、爱尔兰、新西兰、英国等国家被一家英国公司抢注;
“杜康”酒、“GONGHUA”链条、“龙井”茶在日本被抢注;
“标准”牌洗衣机、“长虹”电视在泰国被抢注;
“天坛”牌蚊香在马来西亚被抢注;
上海冠生园食品总厂的“大白兔”商标在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和英国都曾被抢注;
“QIDI”电器“DETON”音响在印度尼西亚被一代理商抢注;
“牡丹”、“PEONY”商标被荷兰销售代理商在荷兰、瑞典、挪威、比利时、卢森堡等五国抢注;
“龙井茶”、“碧螺春”、“大红袍”、“信阳毛尖”等多个茶叶的名称在韩国被一茶商注册为商标;
“红塔山”、“阿诗玛”、“云烟”、“红梅”等香烟商标被菲律宾商人抢注;
“丰收”桂花陈酒在法国抢注;
“三角牌”、“金鸡牌”商标在智利抢注;
“长虹”在南非被一家中国的企业抢注;
“老龙口”酒在韩国有7家企业进行了相关类别的注册;
商标抢注的表现形式
1、恶意抢注:A觉得B的品牌很有创意、未来的市场前景良好,于是A在查询得知B未在国内注册该同类商标的情况下,故意在国内注册该项商标,等到B试图注册商标时再对它实施打击报复;
2、无意抢注:A卖家有商标这方面的需求而无意之注册完成了B卖家已在使用却未注册的商标;
海外商标抢注的防范与规避
1.明确商标权的归属。国内企业在与海外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签署代理合作协议的时候需明确约定商标权属于国内企业,代理商不得擅自申请注册国内企业的商标。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品牌国际化的时代,商标是品牌保护的核心,我国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开拓海外市场,首当其冲的就是进行海外商标注册,织造商标保护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建立商标预警机制。倘若企业的商标在海外遭遇抢注,企业将可能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海外商标预警机制尤为重要。企业可考虑进行全球商标监测,设置商标防火墙,及时发现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情况,在抢注商标正式核准注册前果断地采取制止措施,将抢注商标扼杀于摇篮。
简而言之,商标在海外被抢注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企业需积极对海外商标抢注进行监控、防范和应对,尽量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文章整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